跳到主要內容區
:::

海底地震儀水下動靜它最知(聯合報)

台灣位處於歐亞板塊交界帶,影響台灣安全的地震有很高比率是發生在海域,為能更清楚掌握、測量海底地震,國內研究團隊突破技術困境,自行研發出海底地震儀「庭園鳥(Yardbird)」,不但是科技實力上的突破,更被南韓「相中」,準備出國大展身手。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本垣指出,台灣本島上的地震測站密布,總數多達260站以上,測量密度和質量可以說是「獨步全球」。

海域觀測站 僅陸地1成

但在台灣周邊海域的地震觀測點,卻只有陸地的十分之一。這不僅使得海域的地震監測資料匱乏,在定位發生於海域中的小地震時,誤差更可能達10公里以上;地震學家因此無法窺測同樣複雜、同樣會影響台灣居住安全的外海地層構造。

缺監測資料 震因難了解

郭本垣舉例,2002年3月31日發生規模6.8的外海地震,造成興建中的台北101大樓吊車墜落;2006年12月26日,屏東外海有規模7.0的雙主震地震,引發海底土石流、切斷附近的海底電纜,掩埋科學儀器。但因沒有海底的地震監測資料,至今科學家對這兩組大地震的研究仍不完全。

目前中研院地球所與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組成的本地團隊,成功研發出海底地震儀(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能夠在海底接收地震資料、擴大觀測範圍,將使地震學家對台灣的隱沒、碰撞作用及海域地震的特性有更多了解。

要施放OBS,研究團隊必須先將研究船開到適當地點,再將OBS放入海底,記錄施放點附近的地動情形,OBS放置一段時間後再回收。

美日及歐洲 有成熟技術

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副教授王兆璋說,目前只有美國、部分歐洲國家和日本擁有成熟的海底地震儀技術。台灣能「技術自主」,不僅節省研究成本、刺激國內海洋工程產業發展,也不必再因為機器必須送到國外維護,錯失能夠出海測量的時機。

除了增加海底地震儀可以接收的震波頻寬,由國研院海洋中心災防組組長田蓉禮帶領的研發人員,也正嘗試在海底地震儀裝上數位相機鏡頭和動量偵測器。郭本垣表示,未來將把這套研發技術應用到偵測海底、陸上土石流;研究土石流發生前的能量累積、以及一開始產生的振動訊號,發展成土石流預警系統。

正與韓洽商 簽署備忘錄

台灣的研發團隊也正與韓國洽商,預定簽署科學合作備忘錄,將「庭園鳥」帶到韓國施測;過去南韓常以海洋工程技術先進自豪,這次的合作,無疑是「庭園鳥」為台爭光。

2011-03-07╱聯合報╱第AA3版╱新聞中的科學╱本報記者陳幸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