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南蘇丹獨立的國際政治因素(台灣時報)

作者: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辛翠玲副教授

世界最新的國家來自非洲的南蘇丹,不久前正式獨立了。南蘇丹的誕生,為蘇丹多年內戰劃上完美的句點;聊慰百萬曾在內戰中喪生的亡靈。隔海觀望,國內媒體,對於南蘇丹的獨立之路,除給予即為正面的報導,亦語多欣羨。然而,觀諸台灣媒體對於南蘇丹終能獨立的原因分析,卻多半未盡周延。

有評論認為,這是拜北蘇丹現任領導人的仁心之賜;有評論認為,原因是南蘇丹長期的努力不輟,終於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所致;亦有評論指出,南蘇丹得到中國的幫助,所以取得了勝利;不少分析則認為,南蘇丹的石油蘊藏豐富,所以西方各國與國際社會願意助一臂之力。另有評論則認為這是國際人權公約對於人民自治、自決的尊重之展現。

上述原因,或許都是南蘇丹爭取獨立成功的因素,但是卻也各有偏誤,其中最大的盲點在於,浪漫化了南蘇丹獨立事件,而忽略了其獨立過程中最關鍵的國際政治脈絡。

南北蘇丹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宗教、種族背景。北蘇丹人民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南方則是以基督教與泛靈信仰為主的非洲人。十九世紀,歷經歐洲列強殖民之後,一九五三年,在英國與埃及主導之下,擅自將本已相互衝突的南北蘇丹合併獨立。因此自獨立伊始,蘇丹即內戰不斷。北方試圖將南方回教化,南方則不斷爭取自治。多年內戰,死傷達四百多萬人。

蘇丹政局的發展,隨著美國的反恐佈局,而開始有了轉機。為了反恐,美國試圖切斷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可能援助管道。而同為回教國家的蘇丹(北蘇丹),卻擔任起回教基本教義派哈馬斯的武器輸送者角色,此舉,讓美國政府將其視為恐怖份子同夥國家,乃美國對外政策所不容。此外,有鑑於南北蘇丹間長期的種族衝突問題、南蘇丹有大量石油蘊藏,且居民多數為基督徒,於是美國決定,分裂蘇丹,協助南蘇丹獨立。藉以牽制北蘇丹與北非回教勢力

針對北蘇丹的部分,美國亦使出威脅利誘,要求北蘇丹接受南蘇丹獨立,條件是:(一)撤除蘇丹外債、解除經濟制裁、提供金援與北蘇丹。(二)將蘇丹從恐怖份子名單除名。(三)不追究蘇丹總統巴夏爾個人九十億美金的海外存款。同時塑造巴夏爾為蘇丹政治改革者。美、蘇談判之後,巴夏爾同意。美國於今年年初安排南蘇丹進行獨立公投。二○一一年七月正式宣布獨立。

全世界最新的國家也隨之誕生。但是,沒有人知道,美國對南蘇丹的支持能維持多久?南北蘇丹之間是否從此相安無事?更重要的,南蘇丹數以百萬計的貧窮百姓,是否從此得以享有溫飽?政治的大戲,暫時落幕,但是,人的未來,卻依舊茫然。

2011-07-19╱台灣時報╱第6版╱綜合╱呂珮琍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