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專家檢討空難搜救作業盼建置完善搜尋系統 (中央社)

國內去年發生的華航和復興航空公司班機失事空難引起高度關注,水下搜尋作業難度高,專家學者今天檢討這兩起空難的搜尋作業和比較,希望建置一套更完善的搜尋作業系統,同時規範搜尋和打撈作業費用支付的機制。

交通部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今天邀集交通部航政司、行政院飛安委員會、海軍、中山大學和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等多位專家學者,召開「水下搜尋及測量技術研討會」,希望能在類似的事故中提供最完善的支援行動。

行政院飛安委員會調查官李寶康和蘇水灶表示,華航CI─611班機和復興GE─791班機,分別於去年五月和十二月間在澎湖海域失事;兩起空難失事相隔七個月,但由於航空器失事規模大小不同、水下偵搜、打撈經驗和天氣海象等的影響,造成這兩次海上偵搜和打撈作業的差異。

航空器在海域失事時,對於海域偵搜和打撈作業是一項嚴重的挑戰,李寶康指出,華航CI─611班機於澎湖海域海象相當好的五月間失事,平均風力三至五級,陣風八級,平均流速二至五節,打撈作業約在水深五十至七十公尺的平坦地形;復興GE─791班機在澎湖海象惡劣的十二月間失事,平均風力四至七級,陣風十級,平均流速三至六節,水深約六十公尺,地形是很多一公尺以上的大型礁岩,浪高也達二至六公尺。

華航CI─611班機失事是國內首次的海上大型空難,不僅引起國內、外關注,政府和相關救難單位也都主動投入救難作業,雖然救援資源不虞匱乏,但由於缺乏相關經驗和事先的溝通協調,搜尋作業初期有許多資源未能善加利用,也重複執行許多工作,造成一些資源浪費。

李寶康表示,復興GE─791班機失事空難雖然也引起國人關注,但由於機型小、罹難者較少加上上一次空難救援的經驗,因此實際投入救難、偵搜和打撈的資源相對減少,也因為前一次的經驗,這次動員作業也較有條理。

李寶康和蘇水灶希望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建立以台灣海峽為目標的潛水能量、國科會整合海上空難殘骸偵搜及打撈技術系統並由交通部等單位提撥預算,結合海洋研究團隊定期舉辦黑盒子及殘骸偵搜演習。

由於目前法律上並無規定由那一個單位支付偵搜作業等相關費用,李寶康與蘇水灶認為,行政院飛安委員會已著手草擬「飛航事故調查法」,主要目的在於健全國內民用航空器及國家航空器的事故調查相關法律,並希望也能規範偵搜和打撈作業費用支付的機制。

2003-02-14╱中央社╱國內文教╱中央社記者陳朝福╱高雄十四日電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