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打撈鄭和沉船 撈船 有宣示主權意義 再造鐵達尼傳奇 內政部委託國內學術單位進行海洋考古作業 初期探勘將花費數億元(中國時報)

明代鄭和下西洋,歷史上最燦爛的航海傳奇風貌可望再現。據透露,東沙島附近海域是鄭和船隊數度往返南洋的必經路線,盛傳有7艘大型古戰船沈沒於海底,除了甚具考古價值外,據說船內也蘊藏了當時「番邦進貢」的豐富寶藏。

對此,內政部有意藉海洋考古作業打撈沈船、還原歷史,創造國際上另一個「鐵達尼號」傳奇。

據了解,這項海洋考古作業工程相當巨大,光是先期探勘便可能花上數億元費用,但考慮文化資產無價,以及附帶的國際宣傳等邊際效應,內政部營建署、地政司已委託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成大海洋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進行初步技術評估。

官員表示,東沙島雖規畫為國家海洋公園,但側重保育而非觀光。事實上,大家都忽略,東沙島另一項更珍貴的遺產是國際少見的「海洋古文明」。依照內政部的規畫,希望讓東沙群島成為國際上島嶼保育、海洋考古的重鎮。

官員表示,經由文獻考據及初步探勘等資料彙整,沈沒於東沙島附近的古船約有7艘,形式分別屬於鄭和龐大船隊中的「沙船」、「福船」、以及「戰座船」。

其中沙船的主要設計是利於停靠南洋沙岸負責貨物裝卸的載運船、福船則主要是以海上人員生活,同時具備福建閩南風味的主船,另外,就是專責海上殺伐征戰的戰座船。為了更清楚沈船可能地點,內政部也委請學者對中式古帆船與鄭和寶船模型進行流體動力性能研究。

歷史記載,鄭和於西元1405年,奉明朝永樂皇帝之命首度下西洋,西元1433年,其所率領的第七次下西洋船隊返抵中國,歷時共28年。

官員表示,這項航海壯舉規模雖然龐大,但史籍卻相當缺乏。沈船打撈的考古作業,有助於後人在該事件600年後,瞭解明初盛世,並循著鄭和足跡,結合歷史文獻,復原謎霧重重的人類航海歷史。

2004-01-01╱中國時報╱第c8版╱藝術人文╱何博文∕台北報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