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時論廣場》如何愛台 娓娓道來(中國時報)

作者: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南社副社長

沈富雄委員非常關心台灣的族群衝突問題。如果,他不是提出民進黨不得以「愛台灣」為競選主軸的主張,而是建議各政黨應廣開「愛台灣」的發言管道,很多衍生的爭議大概就不會發生了。畢竟,沈富雄委員的目的是要創造包容的台灣社會,但提出一個「非包容」的「封嘴」為手段,本身就充滿矛盾。

這世界上,通常是擁有權力者才會要求弱勢族群「封嘴」,故即使「封嘴」的主張是出於愛,也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愛」。而台灣人在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中始終是被「封嘴」的弱勢,自然而然很難承受沈委員這種「令人窒息的愛」。

汪笨湖本身也非常關心台灣的族群問題,他認為沈委員污名化「愛台灣」一詞而攻擊沈委員。如果汪先生不是以攻擊來發洩心中的不滿,而是邀請很多「愛台灣」的人來細膩的、精緻的將他們的愛的「實質內容」娓娓道來,則將更能展現「愛台灣」的偉大。畢竟,汪先生跟沈委員犯了同樣的矛盾,都可能使得「愛台灣」一詞更加政治化、污名化。

而其他與汪笨湖節目性質南轅北轍的節目如「二一○○全民開講」、「文茜小妹大」等的主持人,如陳文茜、趙少康、李濤等,如果不再藉任何機會來攻擊、醜化「愛台灣」,而是讓「愛中國」的人也能細膩的、精緻的將他們對中國的愛講清楚、說明白,「愛台灣」的人也許會發現,他們與「愛中國」的人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他們都喜歡去同一家「中國餐廳」或「台灣小吃」,都捐獻給同一家慈善機構,或是他們都相信人權的普世價值,相信台灣的民主將會為中國的人權帶來改進的壓力。

最後,沈委員成了某些平面媒體的「傳奇英雄」。但這種歌頌,只會害死了沈富雄,只會加深族群中的誤解而已。這道理是很簡單的:因為這些平面媒體是「愛台灣」這個族群眼中的「統派媒體」。誠然,這些媒體都不喜歡這個標籤,也致力於改變這個形象,但是碰到沈委員這種事件的關鍵時刻,每每就會擦槍走火。前述已提過沈委員主張「封嘴」是和他的目的有所矛盾,這一點,這些媒體不是不知,例如最近陳總統要連宋「閉嘴」,報紙評論皆能指出陳總統的不是之處。現在沈委員也要別人「封嘴」,卻成了英雄,不是讓人覺得報紙立場反覆嗎?

更重要的是,選前這些媒體不是主張台灣要模仿南非,成立「真相委員會」來促進族群融合嗎?現在沈委員的主張等於是要把真相「掩蓋」,怎會變成被讚揚的對象呢?陳水扁總統在族群議題上的某些言行不一行為,令人反感,不能信任陳總統。同樣的,這些媒體的這種行為,即使是出於善意,也將被詮釋為傲慢,令原本就不信任這些媒體的族群,更加反感而已。這樣搞下去,台灣族群的問題,豈有寧日?

其實,沈委員個人及其主張都不是這次「愛台灣」風波的主因,缺少專業的媒體才是。沈委員的用心良苦,但其主張必須受到檢驗。功能良好的媒體,能就事論事,將論述導往有益於建立共識的方向。但在台灣,我們只看到某些媒體盲目的歌頌,某一媒體盲目的情緒反應,其他媒體盲目的反撲。然後突然間整個故事變成一個現代吳鳳的傳奇,實在是對台灣媒體專業的最大諷刺。

所以,如果媒體可以放下他們的傲慢,少一點政治,不急著當裁判來評斷是非,並多一點自我檢討,及更多更高度的專業及關懷,台灣社會族群的「真相」必能清楚的展現,包容的台灣社會也將能形成。

2004-04-21╱中國時報╱第A15版╱時論廣場╱郭峰淵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