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台灣22縣市債臺高筑?憂心淪為“希臘第二”(鉅亨網)

從今年7月開始,台灣22縣市的債務將無所遁形。“財政部”規定各縣市每月10日在網站首頁公告前一個月長短期、自償性債務余額,以及人均負債金額。這意味著地方財政已到達相對嚴重的地步。2012年22縣市一年以上累計公債達6480億元(新臺幣,下同),一年內為1993億元,加上特別統籌稅款墊借款,總計地方債務高達8573億元。而最近的歐債危機則為台灣上了寶貴一課。“財政部”為避免台灣地區淪為希臘第二,已加強監督,逐月公布即時縣市債務資訊,并祭出獎懲手段,期使地方健全財政,避免債留子孫。

人均負債高雄最高,每人背負近8萬元

調查發現,台灣地區22縣市中,高雄市人均負債最高,每位市民背負7.8713萬元的債務,其次是苗栗縣7.2016萬元、台北市6.4242萬元、宜蘭縣5.2347萬元,其余縣市在3.8萬元至2.2萬元間,負債最低的是嘉義市,為9573元,而金門縣與臺置連江縣(馬祖)則為零負債。

因為縣市合并關係,導致債務膨脹,“五都”變動最大的是高雄市、台中市與台南市。

高雄市雖貴為“直轄市”,市長陳菊卻強調,高雄還是新興都市,需要推動各項建設,由於“中央”長期重北輕南,在自有財源不足的情況下,除爭取補助,還得自籌工程費,只好舉借建設。加上“法定”社福支出以及捷運工程配合款,讓市民負擔頗為沉重。

而台北市人均負擔重是因為近來償還龐大的勞健保補助爭議款,至4月已撥付326億余元,加上舉辦花博等,給付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權利金、捷運工程費代墊款。同時還得負擔“總統”、“中央部會”安全事務支出以及聯合醫院等特殊經費,致使市民財務負擔無法減輕。

雖然人均負債可看出市民的背債程度,卻非衡量財政的唯一指標,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主任張其祿指出,探討地方財政,還必須檢視財政紀律及財政努力兩項。從一年以上、一年內的長短期債務比與資金流向,可看出地方是否具有紀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張育哲強調,比較“首長”接任時與現在的長短期債務變動,較為公允。

基礎建設導致地方債務快速累積

在其他縣市中,前人遺留債務逼近上限的是新竹市,長短期債務比高達42.49%(法定上限為45%)、24.36%(法定上限30%),市長許明財不僅毫無舉債空間,市政又不能停擺,還得提出償債計劃,堪稱是財務最困窘市長。

基隆市、新竹縣與新竹市則堪稱是難兄難弟,前幾任留下長期債務比分別為41.7%、40.58%,借貸空間有限。而云林縣、屏東縣、桃園縣長接任時,債務比也離上限不遠,瀕臨“無米炊”。

長短期債務比雙雙破表的有宜蘭、苗栗縣。新竹市則是一年以上負債超過上限,而瀕臨債限邊緣的是南投縣、基隆市、花蓮縣、新竹縣。

這些縣市為何會破表或逼近上限,各有不同原因。據調查發現,苗栗縣長劉政鴻因推動許多地方建設,導致債務快速累積。他解釋,苗栗各項發展落后,為讓苗栗脫胎換骨,需大量投資基礎建設,除爭取補助,仍得自籌配合款及各種經費,不得已才舉債。

宜蘭債務比雖然飆高破底,其縣長卻被“財政部”喻為是負責任縣長。近十幾年來,宜蘭歷任縣長已累積龐大債務,為符合“公債法”以及因應財政缺口,只好擴大預算規模,以增加舉債額度,遭到“監察院”糾正。現任縣長林聰賢因此縮小稅出規模,導致比率升高而超限。不到兩年,林聰賢已償還2億余元債務。

至於新竹市財政為何如此困窘?原來“財政部”從2010年6月起要求將上屆市長執行的17公里觀光帶建設基金債務列入債限比,導致負債增加。

人事費高長期的龐大人事費負擔沉重

但是地方財政惡化非一朝一夕造成,為何近來受到高度重視?

地方財政惡化是結構性老問題,這幾年又歷經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導致“中央”稅入嚴重不足,但是公共支出卻無法縮減,而地方自籌財源又偏低,地方與中央都無足夠財源,只能借貸運作,加上人事費龐大且僵化,讓財政亮起紅燈,成為焦點。

很難想象,縣市合并前的1999年,25縣市人事費占稅出比竟然達46%,意即每年預算有一大半用來支付公教人員薪水;而占自有財源比更達77%,甚至有台東、屏東縣等16縣市超過百分百,其中澎湖最高為165%。

16縣市各自的稅收加上“中央”給的統籌分配款,都不足支應自己的人事費用,造成財政嚴重僵化,難以推動地方建設。

長期累積的龐大人事費已成為沉重負擔,例如現在每位臺鐵人養三名員工,其中有二位已退休,“中央”與地方必須共同解決,否則很擔心台灣會變成希臘第二。

而社會福利支出已有明顯擴大趨勢,甚至排擠到其他預算。但是台灣的選舉文化,已經讓社會福利成為地方“首長”爭取選票的政見。

有鑒於歐債問題不斷延燒,過去只有胡蘿卜沒有棒子的“財政部”只能透過減少或停止補助款方式,要求地方提償債計劃。現在,審查中的“財劃法”已將“強制還本”入“法”,要求地方一定要還錢,每個月嚴格監控,并即時公布債務資訊。

7月債務限制的設置將迫使地方“政府”踏出自律的第一步,藉此引發市民與公民團體的關注,監督“首長”謹守財政紀律,開創自有財源,才能解決地方財政問題。

2012-07-18╱鉅亨網╱財匯資訊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