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林德昌:兩岸民間團体連結成社會網絡(中評社)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台灣有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大陸有汶川、雅安大地震,兩岸的民間團體在面對彼此的天災時,都互有救援行動和捐助的款項,如果兩邊的民間團體能連結成社會網絡,對兩岸關係會更為密切,會相互依賴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不能分開。

林德昌,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政治學博士,現職除中山大學教授外,還兼任“外交部”諮詢委員 、“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國家文教發展基金會”諮詢委員、亞太公共事務論壇諮詢委員、“陸委會”諮詢委員、高雄市政府研考會委員。研究專長在國際政治經濟、中國大陸經濟體制、國有企業改革、對外經濟援助、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國家與社會關係、兩岸政經關係、中國大陸政經發展、中共對外政策、比較政治、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政治經濟發展。

林德昌表示,他因為從事大陸台商經濟研究的關係,和廣州有特別的關係,因而認識了廣州社科院等政府單位,當時廣州有分配到認養2個外縣市的扶貧任務,其中一個是廣西省百色市。2002年,剛好他在廣州聽到了這一訊息,準備認養貧窮小學,所以號召同事、學生捐一些獎學金和文具,到了之時才發現,學校位在山谷裡面,大型遊覽車根本開不進去,當地政府弄了10幾輛越野吉普車,一輛吉普車只能載3人,他和學生浩浩蕩蕩坐進去,到了才知各方面都很缺乏,他們給每一人捐了人民幣500元,剛好一年的學費,學生們發覺都很有意義。

之後,每一年都去廣西扶貧,之後又去了靜谿小學、同心小學等。在同心小學時,找了企業家同行,當時學校把學生名單給他們,給他們各別認養,學生們和當地認養的小學生互動,教教功課,感情都很不錯,實在是很有意義的行程。值得一提的是,從南寧到同心小學要坐12小時的車程,他們需要一棟新的教學大樓,經費約10萬人民幣,企業家覺得捐助很有意義,之後雙方在桂林簽約,談好簽約先付5萬,完工再付5萬,結果2個月之後,就完工了。

待落成啟用後,他再度重臨,發現學校電腦、課桌椅都沒有,又一直持續扶貧到2007年。有一次送電腦給偏遠地區,結果當地卻沒有網路;用數位相機拍紀念照時,當地人很難想像,一拍人馬上就顯現在螢幕上,甚至全村人沒有看過遊覽車等等,貧富差距很大。後來2008年金融海嘯,因為主客觀的因素的改變,互動交流的活動就有點停擺了。

林德昌認為,兩岸經貿、學術交流已經很頻繁了,他一直認為民間團體的交流比較具體,當然有人會認為,為什麼要把資源用在政治對立的社會上,可是NGO的主旨是不分宗教、立場等。兩岸之間的民間團體,做廣西扶貧的不只有他們在做,當時和他們聯絡的是縣教育局,根本沒有其他對口單位,大家在一個特別的議題上,可以互相交流支援,例如大陸捐錢到台灣來,給原住民重建部落,他們也不知是誰捐的,但若找台灣的民間團體合作,不是更好嗎?

兩岸合作交流不是只有觀光,兩岸民間團體的交流,會形成社會網路與公民社會,對兩岸發展以及互動改善,是更有持續性,更長久的,例如每年的颱風,常常掃過菲律賓之後,接著就台灣、大陸,網絡關係如果存在,民間團體馬上就可以發動前往救援,合作可以做很多專業的事,但大陸很多人以為什麼都有黨來負責,救災也要黨來救,不像台灣民間團體有很高的自主性,有他的疑慮存在,假如每個地方都有民間團體交流,因彼此的理想相似、相近,關係不是更好嗎?你幫我、我幫你,依賴度不是更緊密嗎?

2013-06-13╱中評社╱高雄6月13日電╱記者周敏煌專訪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