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兩個麵包師 一條堅持的路 林正盛導演用影像說故事

兩個麵包師 一條堅持的路  林正盛導演用影像說故事圖片
兩個麵包師 一條堅持的路  林正盛導演用影像說故事圖片
兩個麵包師 一條堅持的路  林正盛導演用影像說故事圖片
《校園記者劉邦安、實習記者周襄綜合報導》12月13日下午,《世界第一麥方(ㄆㄤˋ)》的林正盛導演蒞臨蔣公行館,由開南大學創意產業與數位電影學士學程助理教授張道平先生主持,和影迷與聽眾們分享他如何用影像說故事。

林正盛導演導過多部得獎長片,包括導演生涯第一部劇情長片1996年的《春花夢露》,以及《美麗在唱歌》(1997)、《放浪》(1998)和《愛你愛我》(2001)等,都在柏林影展和坎城影展上大放光彩。除了導演的身分外,林正盛也曾參與演出,第一部以演員身分參與的電影是《熱帶魚》(1995),接下來更在1996年擔任吳念真導演的《太平天國》男主角。除此之外也有多本文字創作的作品,包括《未來,一直來一直來》和《青春正盛》等。

林正盛導演的作品大多較樸實、具有懷舊特色,不會像一般商業電影一樣過度絢麗或灑狗血,著重於人物個性方面細微的描寫,林導演說:「拍電影比起講道理,必須先從了解人開始」。由於非科班出身,林導演不拍結構過於複雜的電影,所以專注在演員與場景的純粹與深刻性,「拍電影就是說故事,我用直覺來決定想怎麼拍、故事該怎麼說。」

當被張道平先生問及對於主流與創作型電影議題的看法時,林正盛導演也有一番見解,「主流電影沒有比較不好,因為我們必須以主流電影為基礎,而金字塔頂端是創作型電影」。他認為,如果台灣的電影想要穩定且蓬勃發展,不能單單著重於商業型或是創作型電影,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共同組成完整的架構。

張道平先生也請教林正盛導演小說和電影劇本有甚麼不同?林導演認為最大的不同就是「影像感」,小說可以單純地用文字敘述,然而對電影來說純文字敘述卻會太過抽象,電影劇本必須具有畫面感,且能夠被支解開來再重組成為一個大表,如此一來才能被連貫起來成為一段影像,這就是所謂的影像感,也是在編寫劇本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瀏覽數: